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蒋建国
宣传文化战线在做好法治宣传教育、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担负重要职责。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扎实实做好工作,更好地普及宪法知识、加强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积极主动做好新闻宣传,为加强宪法实施提供有力舆论支持。近年来,中宣部指导协调新闻媒体认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取得积极进展成效。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充分调动各类媒体资源,统筹运用各种传播手段,持续做好法治宣传特别是宪法宣传工作。一是突出宣传重点。深入宣传党的十九大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引导干部群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二是丰富宣传平台。指导新闻媒体加强和规范法治宣传专刊、专栏、专题节目,充分运用媒体融合发展成果,打造全媒体法治宣传新平台,努力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法治宣传品牌。三是提升宣传实效。结合国家宪法日、全国普法宣传周等重要活动,结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法律草案等重要时间节点,充分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题节目、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注重讲好故事,注重以案说法以案普法,把全面依法治国的宏大主题精心转化策划为具体话题,使法治宣传更加有温度有热度、更加深入人心。
多管齐下开展社会宣传,润物无声营造学习宪法尊崇宪法良好氛围。我们将在坚持以往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基础上,努力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一是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等重点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在“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中加强宪法法律宣传,使宪法法律走进千家万户。二是注重抓好正反两方面典型。广泛发现和宣传尊法守法先进模范和典型事例,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惩戒曝光力度,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示范引领和反面案例警示教育作用,树立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三是巩固拓展社会宣传阵地。充分运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运用户外电子显示屏、服务窗口触摸屏等载体,推送法治宣传教育内容,扩大社会宣传覆盖面。
坚持不懈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治德治结合中推进宪法实施。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不懈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宪法实施方面更好地彰显道德建设的作用。一方面,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最大限度发挥道德教化功能,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夯实法律实施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贯穿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方面,努力使道德体系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
把宪法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教育部副部长 朱之文
加强青少年宪法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长远性工程。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教育系统坚持从娃娃抓起、从课堂做起,从小培育宪法精神,种下法治的种子。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注重系统性,课程设计打通各学段各学科。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科学规划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式。纵向上打通各学段,与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宪法教育为核心,形成义务教育、高中阶段、高等教育全面覆盖、有机衔接的学校法治教育体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横向上打通各学科,在语文、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在生物等自然学科中挖掘宪法教育的知识点和切入点,努力做到全学科渗透。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统一设立《道德与法治》课程,小学六年级上册和初中八年级下册专门设置为法治教育专册,集中讲授宪法。深入开展法治教育理论研究,充分发挥高校学科、知识和人才优势,为法治教育走向专业化、科学化提供理论支撑。
二是注重专业性,着力培养培训高水平师资。专业法治教师缺乏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困难。为尽快扭转这一局面,采取了培养、培训、引进三管齐下的办法。培养上,深化高校法学专业建设,不断健全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培训上,依托高水平政法类、师范类院校,抓紧布局培训基地。引进上,加大力度吸引法学、法律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同时,拓宽渠道,启动实施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互聘“双千计划”,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律实务部门专家到高校兼职、挂职任教,选聘高校法学专业骨干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兼职、挂职。
三是注重实效性,以赛促学增强吸引力。通过集中开展大赛形式,给青少年学生一个展示、发挥才华的机会和平台,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去年以来,依托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开展两届青少年学生法治知识网络大赛,累计参赛学生2000多万。刚刚结束的第二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掀起了全国学生学习宪法的热潮。
四是注重体验性,让宪法精神看得见摸得着。宪法知识的普及、法治思维的养成,实践至关重要,将宪法实践有机融入到学校管理、学生学习生活,通过“四个融入”(融入集中活动、融入管理规则、融入校园生活、融入重大专题),让学生感受到宪法就在身边。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与中央的要求相比,与十九大的部署相比,教育系统做的工作还是初步的,有些工作刚刚开头,有些薄弱点还亟待加强。我们将在坚持和巩固以往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思路、进一步加大力度。在青少年宪法教育中,坚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持把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法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动新时代宪法宣传实现新发展
司法部部长 张 军
学习宣传好宪法,是推进宪法实施的重要基础,是全民普法工作的重点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普法战线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崇宪法、遵守宪法的浓厚氛围。
抓住“关键少数”,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尊崇宪法。一是完善学法用法制度。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司法部会同中组部、中宣部和人社部印发《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意见》,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由一般性号召变为制度性约束,变成广大干部经常、自觉的学习实践。二是制作宪法学习辅导资料。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为主线,以弘扬宪法精神为宗旨,我们组织编写了《宪法读本》,作为全国“七五”普法统编教材。三是开展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主题活动。今年以来,我们会同中宣部开展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主题法治宣传实践活动,推动各地各部门广泛组织开展主题宣讲、媒体公益普法、德法共建、法治创建等工作。会同中宣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为重点,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3场法治讲座。
实行“谁执法谁普法”,推动形成宪法宣传大格局。今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我们紧紧扭住“谁执法谁普法”这个“牛鼻子”,牵头建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制定了实施方案,推动宪法宣传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一是进一步明确各国家机关开展宪法宣传的主体责任,推动学习宣传宪法与执法活动有机结合。二是进一步明确各级普法办开展宪法宣传的组织协调责任,推动宪法宣传向面上延伸、向基层拓展。三是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动全社会宪法宣传形成有机整体。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动宪法精神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近年来,我们注重把宪法宣传融入到法治文化建设中,让公民受到润物无声的法治文化熏陶,立心铸魂,培育全社会对宪法法律的信仰。一是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目前,全国已有以宪法法律为主题的公园3500多个,广场1.2万多个。我们正在把浙江杭州“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等一批蕴含丰富法治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命名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向公众免费开放。二是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我们着力推动把宪法宣传融入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中,广泛开展群众参与的法治文化活动。三是加强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我们组织编写了12册《青少年法治教育读本》,实现了宪法法律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全覆盖。
党的十九大强调“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明确要求“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这对开展宪法宣传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新时代宪法宣传实现新发展。
身体力行践行宪法精神
中国政法大学学生 周豪放
今天是我国的第四个国家宪法日。作为法科学子,我们深知,宪法关乎一国法治之命运。宪法精神不仅指导着中国的发展与未来,更引领着莘莘学子的学习和生活。
我国宪法中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精神,同样也是每一位学子参与高校日常活动的精神基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精神也在校园得到多方位体现。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作为法科学子我们更应身体力行地践行宪法精神。在去年我校刑事司法学院主办的“一二·四”普法活动中,同学们就一起走进了学校周边的居民社区,通过普法短剧、宪法知识讲座等形式向社区居民传达宪法内涵,引导并呼吁群众关注宪法,提升法治意识。在法大,有一句口耳相传的话叫“风里雨里,南门等你”,它是一群投身于法律援助事业的学生许下的承诺。他们来自于法大最有特色的学生组织——法律援助中心,不论酷暑严寒,正午时分的法大南门,总有他们坚定的身影。他们用过硬的法律专业知识为当事人提供咨询和帮助,为他们争取或维护合法权益。还有校内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远程支教活动,让大学生走进贫困地区,向当地的孩子传播知识,为孩子们带来欢笑。这些青年学生们坚持着宪法中公平正义的信条,坚定地践行着宪法中关怀困难群体的精神。
我眼中的宪法是太阳,高悬蓝天却并不遥远,温暖的宪法阳光无差别地普照在每一个人身上。它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大法,也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受教育权的公平之法。我们对宪法的思考应体现在日常细微处,宪法的学习不只是知识理论的学习,更是宪法思维的学习。
我认为,正确学习和解读宪法,首先应当从“中国视角”去理解我国宪法的价值和意义。在学习过程中,我充分感受到一点:中国的历史与现状有着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因而中国宪法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作用。它不仅是一份公民基本权利的保证书,还是一块刻满国家根本制度的基石,更是一面团结人心、凝聚共识的旗帜。我们维护宪法的权威,就是要让全国人民能紧密团结在一起,万众一心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为法治中国的实现努力奋斗
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学生 李明威
我第一次听说宪法,是我爷爷告诉我的。我爷爷出生在广西大石山区,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颁布那年,18岁的爷爷,第一次走出了大山,他考取了县高中,三年后如愿以偿考上师范大学,后来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爷爷告诉我,是宪法保障了公民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才使得他这个大山里的孩子能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从此宪法在我心中播下种子。
而让我深刻领悟到宪法和法治的力量,是今年我参加的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活动。
为了参加知识竞答,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对宪法逐条学习领会。薄薄的宪法向我展现出中华民族厚重深沉的底蕴,138条法条字里行间体现着母亲般的关爱和父亲般的引领。在辩论赛环节,我的辩论赛首秀,让我直接感受到了宪法的精髓,宪法就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维护着我们的权利。在广西队的主题演讲中,我们身着壮乡传统服饰,自豪地告诉大家:“我们的壮族自治区,正是依据宪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规定而成立的!国家从财政、物资、技术等方面,帮助各少数民族加快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事业。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清洁条例》,把广西的乡村建设纳入到法治化轨道,这也使得广西依然保持着天长蓝、地长绿的生态美景。在宪法治理下的壮乡将更美丽。”——这些,都是我在这次竞赛活动中学到的和感受到的。
我的家庭教育开启了我学宪法的大门,我的老师引领着我走上了学宪法的道路,而这次演讲活动为我学宪法提供了一个提升的平台,让我成为一个宪法知识的宣传者,成为一个宪法精神的获益者,我的人生之路,将在宪法的陪伴下走得更远、更宽、更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我想,宪法实施包含着对宪法的尊崇,宪法权威来自于对宪法的遵守。我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中学生中的一位,但是我愿意代表中国千千万万中学生,向伟大的党、向伟大的祖国保证,我们将刻苦学习,自觉维护宪法权威,将宪法内植于心,外化于行,为法治中国的实现努力奋斗!
做好小小宪法宣传员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第一中学学生 王柯心
小时候妈妈教我唱《国旗国旗真美丽》,告诉我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每个小学生都知道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义勇军进行曲》是我们的国歌,我们的首都是北京,老师说这都是宪法规定的。
在我7岁的时候,妈妈要去新疆支教,当时我很不理解。妈妈说她是去帮助边疆的小朋友学习汉语,学习知识,各个民族都要相互团结、相互帮助。分别后,妈妈每天跟我通电话,还把她工作和生活的照片发给我。放暑假后我和爸爸去新疆看妈妈,我在疏勒县第二双语幼儿园看到少数民族的小朋友也在唱《国旗国旗真美丽》,我还在国旗前与小朋友合影;我还到达也克参加了一次特殊的升旗仪式,大家穿着鲜艳的民族服饰,排着整齐的队伍一起升旗,那些不会讲汉语的爷爷奶奶也很认真地唱国歌,真的让我特别震撼。妈妈说是宪法规定了我们的国旗国歌,我们各个民族都生活在同一面五星红旗之下,妈妈还告诉我宪法保障了每个人的权利,我第一次觉得宪法真的好厉害!
因为妈妈支教的缘故,我们家跟热孜万古丽一家结成民族团结对子,还资助了4名家庭贫困的少数民族小朋友,小伙伴们都喊我的妈妈是山东妈妈。我还认识了一位新疆的哥哥,他叫伊布拉伊木,我叫他新疆哥哥。妈妈说: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的义务。我们上学的班级跟库木西力克乡学校结成民族团结对子,我们学校也跟喀什地区疏勒县的学校结成民族团结对子!后来老师告诉我们,宪法规定:国家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我们有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原来,我也在维护宪法呢!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新疆少数民族小伙伴们听说我到北京比赛,专门给我发来视频加油鼓劲,让我特别感动。我终于理解妈妈为什么连续两次去新疆支教了,爱家爱国就是对宪法的尊崇,就是对国家的尽责。
通过这次比赛,我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好朋友,听大家讲自己和宪法的故事,我学到了很多宪法知识,知道了宪法保障公民的权利也规定了公民的义务,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后我也会跟大家一起学法、知法、用法,做一位小小宪法宣传员。
在基层普法中有所作为
广东卓凡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向辉
我是一名来自广东惠州的基层普法工作者,也是一名律师。我与普法结缘于17年前代理的一起刑事案件。一个村里有叔伯二人因宅基地边界大打出手,结果哥哥死亡弟弟坐牢。这个案件对我触动很大,深感如果把普法教育做在前头,这样的悲剧或许能够避免。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作为一名专业的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在推动基层普法中有所作为,从此我投入了基层普法,一干就是17年。我想汇报三点感受:
一是普法是基层法治建设的基础。2009年惠州市开始推行“村居法制副主任”制度,我作为党员律师进驻旭日村。当时,村里乱象频现:基层选举被宗族势力渗透,拉票贿选、使用暴力解决纠纷时有发生,公序良俗受到严重挑战。我便从宣讲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开始,制作了一系列幻灯课件,让村干部和村民了解宪法规定的权利义务,了解村官的权力和责任以及有关法律规定,并结合实际制定村规民约,为村委提供法律意见和法律服务,以此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经过几年努力,情况得到了根本性好转,现在村里的大小事务,都能在规则和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二是普法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大有作为。普法工作在防范社会纠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我通过担任“村居法制副主任”,运用“讲法律,说道德”的方式,解决了多宗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却事关基层安全稳定的大事,伴随这些小事的解决,基层群众对规则的遵守和对法治的信任在不断加强。
三是基层普法要做到“三有”。首先,要让群众觉得法律有用。群众只有在守法用法中得到实惠,才能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为此,我坚持抓住身边典型案件讲好法治故事,在法律服务中融入普法,以问题为导向普法。其次,要让群众觉得学法有趣,让“有趣”的普法读物成为群众的枕边书。第三,基层普法要有创新。为适应新媒体新技术的要求,2014年我们为11个村居开通了“掌上法治村居”微信群,现在村干部和村民已经习惯了因为不同的事项建立不同的微信群,律师在微信群里普法,在普法中化解纠纷。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将不忘初心,扎根基层,继续深入宣传宪法,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建设法治中国砥砺前行!